近年来,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居于世界首位。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利润骤减、核心技术缺失、产能过剩和回收利用难等问题。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面临“兵多将少”局面
近期动力电池行业洗牌不断加速。2015年,全国共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150家,到2017年底已经降至100家左右。而跨国公司对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形成专利控制,中国无一家企业入围前十名单。这表明,我国企业在动力电池产业专利数量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相关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专利壁垒尚未形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尽管动力电池目前产能巨大,但其仍存在着“技术水平偏低”的硬伤。
三大因素影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向夹击。从上游看,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从下游看,受补贴骤减影响,许多整车制造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在大幅压低动力电池价格的同时,还不断拉长债期和拖欠汇款,将成本压力直接转嫁至上游的电池生产企业,导致大量动力电池企业利润骤减,行业洗牌加剧。
二是企业研发实力弱,导致产业核心技术和专利缺失。目前,我国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整体研发实力偏弱,缺乏具有产业重大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在高精尖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流动性大,导致研发缺少持续性。
三是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扩增过快,导致动力电池产业累积大量的过剩产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大、政府补贴高、利润丰厚等特点,在带动动力电池等相关配套产品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导致动力电池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多措并举破解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难题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研究编制动力电池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动力电池产业技术水平和标准化。紧跟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技术门槛,由普惠补贴转变为奖优扶强,鼓励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做大做强。适应并加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选择合适的市场和适当的时机“走出去”,从而化解国内市场的产能过剩危机。
第二,提升企业研发实力,增强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强动力电池新材料体系的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整车及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研发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电池技术,形成互补型商业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建设动力电池智能生产制造体系,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实现生产过程及管理控制的平台化、智能化、服务化,降低制造成本。
第三打造完善的回收体系,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强合作与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健康发展水平。加强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及网络建设,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售后维修企业和回收再利用企业统一管理。加强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电池材料、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本土研发人才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上述表述的解决办法结合现实情况发展需求,不断推进动力电池企业之间合作发展,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生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