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多回收物当中,有一种成分非常复杂的有害垃圾需要被特殊对待,这就是电池。如何减少处理废旧电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临的大难题。
垃圾分类中,为何要单独回收电池?
作为一款研发了三个世纪、成分极为复杂的电化学工业产品,小小的电池其实蕴藏着巨量的污染。除了正负极材料之外,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电池物质还有电池液、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导电添加剂、改善低温放电添加剂等等。
我国的电池回收从何时启动?
2003年,我国第一部废电池污染防治专门政策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下称《废电池政策》)由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在的生态环境部)发布。《废电池政策》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来制定的,总则里面规范了“废电池”的范畴:无使用价值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化学电源、不合格产品、生产流程下脚料。
未被拆解的电池都到哪里了?
与各种一次电池、非成组的二次电池不同,动力电池包里头的电芯有着相对不错的一致性,虽然充放电性能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有新的岗位等着它们,业界将其称为 —— 梯次利用。在正规的回收渠道中,废旧动力电池在检测判断为满足梯次利用条件之后,主要被用作以下用途:
1、大容量储能装置:天生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包可用作组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储能装置,成本是全新锂电池的20%左右。
2、低速车辆供能:给动力/续航需求较弱的电动车辆使用,比如高尔夫球车、园区通勤车、厂区AGV自动驾驶运输车等。
3、基建设施供能:给通讯基站、路灯等装置当储能装备。
4、UPS不间断电源:废旧电池组建家庭备用电源,满电后可供3-5个美国普通家庭在断电后再使用2小时。同理,用在企业用途上亦可。
电池回收 有法可依
工信部、国务院、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一直致力于规范动力电池回收。
近期令新能源股市大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完善了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要求业界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换电模式”与“电池回收”的关联
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2020年至2022年新能源补贴细则予以明确,采用换电模式之后,车电分离,寿命不需要强制同步,可以减少整车提前报废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时节省了消费者的新车购置成本。因为补贴豁免政策,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车企愿意尝试换电模式,这给了消费者、车企、电池回收企业更高的自由度,电芯部分失效的动力电池不会给多方带来过高的整车沉没成本,回收企业的收购价格也可以压得更低,腾出更高的利润空间吸引更多有技术能力的企业进场。
“谁污染谁治理”,电池回收是车企的职责?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18)》遵循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虽然《办法》指定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但若出了什么差错,车企并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接下来还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惩罚条件和惩罚力度。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环境,伤害他人,合理安全地回收废电池,保护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