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相关人士透漏,今年以来,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小鹏等近20家车企陆续发布涨价公告,新车上涨幅度从千元到万元不等,但主要集中在3000元到6000元区间。多家车企表示:“相较于补贴退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目前车企主要的成本压力来源于原材料涨价。”
原材料涨价企业承压:近日,长城汽车旗下欧拉黑猫、白猫两款车型停产的消息刷屏。
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当前动力电池价格占整车成本近一半。然而,从上游镍、钴、锂等资源,到碳酸锂、氢氧化锂、六氟磷酸锂等关键原料,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扬,让电池生产企业和主机厂不堪重负。
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给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经营压力。去年11月,比亚迪宣布电池产品涨价20%,国轩高科以及鹏辉能源随之跟进,宁德时代也不得不上调了部分电池价格。
“此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单靠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很难消纳全部上涨。”相关人士表示,由于中国新能源市场前期是由财政补贴培育而成,市场不会接受新能源汽车价格明显高于同等级传统汽车。因此,新能源整车涨价空间极小。如果电池涨价幅度超过新能源整车企业可承受的程度,极有可能出现两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下降的局面,颠覆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此外,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也处于急速扩张期,严重依赖资本市场支撑发展。“如果由于消纳原材料涨价的成本造成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会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阻断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企业发展的势头。”相关人士称。
三因素导致价格飙升: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引发业内的反思。“首先是供需失衡,原材料产量增加的幅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增长的幅度。”研究人员坦言。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近1.6倍,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受到新能源车需求的强烈带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
其次是部分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相关行业缺乏国际定价权。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
此外,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商利用行业景气度联手资本炒作现象也不应忽视。
保供稳价需全产业链共同应对:从世界范围内看,新能源汽车处于高速发展期,原材料生产能力建设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供需错配的状况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完全改变。相关统计和预测,2025年动力和储能用锂电池将超过1400GWh,锂、钴、镍等上游资源需求量巨大。
相关人士建议,一是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对动力电池材料市场进行监管,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及时抑制非正常波动。二是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要按照大宗商品建立价格协调机制。既需要建立国内期货市场机制,还需要主动参与国际市场价格协调机制。三是企业要加大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产业的投入。
中国动力电池相关人士表示,提升动力电池产业全球竞争力,实现“保供稳价”,关键在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和上游原材料在全球的布局。如果上游矿产资源无所有权、关键原材料没有定价权,动力电池制造业就会沦为“辛苦而不赚钱的组装工”,新能源汽车产业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