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各地发生多起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其中,不乏车辆在完全静置状态下的充电环节发生自燃,引发消费市场关注,也令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安全产生疑惑:为何新能源车在发生自燃?
随意充电风险大,“每次只要开到一个具有充电设施的停车场,不管车辆剩余电量情况,我都会给车辆充电,这好像是潜意识里的常规动作,希望通过频繁充电让车辆时刻保持有电状态,避免产生续航里程焦虑。”刚刚停放好车辆,正准备充电的新能源车车主说。在新能源车消费市场中,与此位车主有着类似想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很多消费者认为,如手机一样的充电方式最符合新能源车使用规律。
然而,由于驱动方式的变化,关系到消费者用车安全的因素除了动力电池产品质量外,还有人们使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充电场景。很多消费者认为,只要是在正规充电地点或车企配送的充电桩进行充电,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充电安全。事实果真如此吗?相关数据显示,前三个月,新能源车辆火灾事故增幅较大,国内接报的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640起,相比同期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8.8%的平均增幅。值得注意的是,有多辆新能源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事故。仅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多辆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新能源车因充电诱发自燃。
对此,或许有消费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新能源车怎么会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其实,导致车辆自燃的原因与消费者的充电习惯有关。对新能源车消费者来说,要缓解因续航水平带来的焦虑情绪,经常充电是唯一办法。而看似简单的充电环节,实则蕴含很多专业技术。
目前,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中,除极个别车型外,汽车企业无论是选用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属于锂材料电池。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比,在同等体积条件下,可为车辆提供更远的续航能力。但锂离子电池在带给车辆更高续航表现的同时,其充电方式科学与否,对新能源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专家介绍,锂离子电池的一大特性是忌讳满充状态。因为一旦车载动力电池充满,锂离子嵌入不进去就堆积在充电口表面形成枝晶,这种物质容易刺破动力电池隔膜形成短路,造成车辆起火自燃,这是导致不少新能源车在充电或刚刚充满电状态发生自燃的根本原因。在日常用车过程中,不少消费者都是行驶至目的地后,利用停驶时间为车辆充电。“如果车主刚刚长途行驶过后,车辆动力电池本身处于高温状态,再使用直流快充为车辆充电,两者结合很容易造成电池过热的现象,引发严重后果。”专家建议,尤其夏天为新能源车充电时使用慢充,如果使用快充桩,也需要等车辆动力电池散热后再进行充电。
此外,部分新能源车主习惯于将车辆续航行驶至较低水平后再为车辆充电。而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新能源车。锂离子电池过度充放电,会对正负极造成永久性损坏,对动力电池健康程度造成影响。专家认为,充电环节容易被消费者所忽视,但正是这些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决定着一辆车的耐用性和健康程度。
非必要不快充,“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为车辆充满80%的电。”近期,各大车企围绕充电时间大做文章,试图用更符合消费者内心期待的结果博取消费市场关注。似乎,车辆充电时间越短,越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专家认为,这样的表述吸引消费者将目光聚焦于充电时间,而忽略了实际用车安全的考量。汽车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关键是在消费者购车后,应通过售后服务顾问或厂商客服人员告知消费者正确的充电方式,培育消费者正确用车观念。作为车辆生产者,汽车企业理应履行相应的提醒义务。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月底,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千万辆,表明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已迈向新阶段。对新能源车厂商来说,如何保持目前来之不易的新能源车良好发展局面至关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新能源车市场形象。从现状来看,新能源车车企在营销和服务细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